跟唐宋的诗人学色彩搭配
最近读些宋唐的诗,虽都是从小读熟了背透了的,仍然觉得回味悠长,每每把玩不舍。我不懂得艺术,没啥品味,也非文学专业,不能从专业角度去欣赏。只是心有所感,整理出来。
唐宋诗很成熟,不再如之前大都凭情感取胜,在唐宋诗中,情感更凭环境衬托。语句细腻优美,也不再如六朝的华丽,唐宋诗往往几语达意。色彩在其中的应用使诗歌如画一样。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白云红叶,悠悠仙境,又生机勃勃。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印象学派善于用光,在19世纪出现。但是白居易早就是用光影的高手了啊!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皑皑白雪,这是一幅清新明丽的图画。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不经用到碧叶红花这样的绝配,更重视光影关系,荷花映日,层次感更加鲜明。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诗书画俱绝,他的作品是中国艺术的一个高峰。这首诗用“黑云翻墨”表达出山雨欲来,而“白雨”与黑云相对,更写出雨珠的颜色,后搭之以“跳珠”、“乱入”,让人如置身雨中,眼看落雨,耳听雨声。
经典深浅搭配——黑白、红白,淡色系白、青、黄等在唐送诗中屡屡见到,甚至诗人们经常用到光影关系。
我会继续以这个角度读诗词。希望有更多的乐趣和收获。
宋代的垂帘太后——三个未解之谜
宋真宗的皇后刘娥,是来自蜀地的美女,真宗生前专宠不衰,真宗逝后,养子仁宗恭顺孝敬,刘娥死后,娘家人还一直得到仁宗照弗。她是宋代第一个垂帘听政的太后,她留下狸猫换太子的传说,细读宋史,她又带着一团神秘。
前夫与后夫和谐相处?
按宋史记载和各种传说,刘娥先嫁银匠龚美,后真宗(当时还在王府)寻求来自蜀地的美女,因刘娥美貌远扬就被带入王府中。
据说刘娥是随龚美从四川到京师开封城的——蜀人龚美者,以煅银为业,摧之入京师。所以虽然刘娥跟真宗年岁相当,姿色出众,两人恩恩爱爱,却被真宗性格严肃的奶妈看不下去,向当时皇帝宋太宗告了黑状。如果不是因为再嫁,实在没理由这样告状,而且太宗马上把刘娥赶出王府。真宗虽万分不舍,也没办法,只好把刘娥寄养在一个大臣家里。这一寄养就是15年。
可若说刘娥曾嫁龚美,下面发生的事未免不可思议:真宗即位,入为美人。以其无宗族,乃更以美为兄弟,改姓刘。真宗做了皇帝马上把刘娥接入宫中,又心疼她娘家没人,让龚美改姓刘作为兄弟。刘娥虽然没有亲兄弟,难道也没有宗族亲人,小时候寄养外家,难道不会让亲戚做娘家人?为何让前夫变成哥哥?
龚美若真曾是刘娥丈夫,真宗真的这么大度?这可不光是为了愧对龚美的补偿,因为此后,刘娥跟龚美也经常往来。比如之后刘娥让龚美帮助寻找李宸妃的亲人,比如不断重用龚美亲戚丁谓,比如晚年不断偏袒娘家人即龚美后人,这可都是真宗默许的事情。前夫与后夫,可以相处如此融洽,心无芥蒂?
可若说刘娥不曾嫁人,奶妈以什么理由告状?宋太宗为何生气到把她赶出王府?什么阻碍让真宗只能偷偷相会而不能明着纳妾?
这个疑问大概只有三个当事人能解了。
不想称帝为何穿上皇帝服饰?
太后刘娥垂帘听政时期,有阿谀奉承的臣下建议太后学习武则天,更有人献上《武后临朝图》,对此,太后很生气,说道:“吾不作此负祖宗事。”态度很明确。
她的宫女跟她抱怨说太后宫里的宫女衣着朴素,而皇上宫里的宫女都争奇斗艳,太后马上训斥了她,说那是皇帝的宫人才能享有的待遇。这里的刘娥恪守身份,贤惠识大体。
但是太后自己却曾穿上龙袍,进行祭祀太庙之礼。实在是匪夷所思。
治国有功还是只会内斗?
史书说刘娥“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评价颇高。宋史后妃列传确实记载在真宗后期,处理国事离不开刘娥。
对于曾经密谋推翻刘娥的寇准等人,刘娥以后仍能量才录用;对于仁宗生母李宸妃,刘娥也没有进行任何迫害,生前给该给的荣誉,死后以皇后礼厚葬,可见刘娥的胸襟。
刘娥曾经为做稳皇后之位扶植龚美的亲戚丁谓,但是后来发现丁谓有不法之事,马上进行了贬谪。也可见刘娥持法公平严明。
但是也有人评价刘娥一生跟吕武才能相差甚远。理由是没有大的功绩,执政期间国力没有增长,人民生活没有好转,她大多数时间在跟大臣斗法。
这也有一定道理,不过宋代那情况,刘娥前前后后的皇帝都没改变的了,能做到刘娥的大度和严明已经不易。
满篇的历史,满篇的无语
好久没有写东西了,总感觉时间不够用,周末在家看书——历史书,最近返璞归真了,不是看历史书就是拿个《读者》,以前不屑一顾的东西现在能读得津津有味,随着经历的增多,年岁的增长,即使读小学课本,看到的东西也不同了,而我很喜欢这样不同的感觉。
比如历史书说“唐高宗时颁布的《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备的封建法典”,这句话如果是以前我绝不会留意的,可是现在却有不同的感觉。
唐朝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史上空前绝后的盛世,放眼整个世界,也可以说唐创造的文明辉煌灿烂,在中古时期,难有与其匹敌的成就。那么这种文明的出现除了值得我们骄傲,更多的难道不是值得我们探寻吗?唐朝有什么样的建立背景、统治者怎样?有什么对内对外的制度?什么经济状况?民间什么潮流什么风气?这值得我们去学习去了解。以作为今天治国的基础,为人处事的选择依据。而作为一个社会秩序运行很重要的因素——法律,你能说《唐律疏议》不值得我们珍惜?不值得我们重视吗?
但是我们的教材我们的课本,在评价它时说“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备的封建法典。”这给人什么感觉?很low,很落后,很腐朽!是的,因为加了“封建”二字。
如果说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备的法典”,那给人的感觉它的价值要大的多。这明明是中国文化中的珍珠瑰宝,为什么一定要加“封建”二字?
我知道这部法律有局限性,但是它的积极意义比局限性大的多,我明白为了加强思想引导不得不用马克思的一套理论,可是在能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的时刻,在能够让后人更珍惜我们的文明的时刻,为什么舍大从小?
书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总之给人的感觉是古人是封建的,诗歌、制度、建筑、审美、经济,都是封建的。而封建这个词,高中生都不陌生,它是腐朽、没落、落后、压迫,所以呢,我们五千年辉煌的文明告诉后人的是他们如何落后,如何不人道,那么,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可继承什么?我们生来就有自卑感,因为我们有那样不光彩的封建的历史?
而事实是,我们一直低估了古人和他们的智慧。今天,我们未必比他们做得好!
晋文公背后的女人们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的儿子,做公子时因庶母骊姬之乱,逃亡国外19年,后回国成为君主,执政七年,开创了晋国的百年霸业,春秋五霸之一。
重耳的母亲是狄人,所以流浪开始时,重耳首先到了母亲的娘家,也就是狄国,一住就是12年。有一次狄攻打咎如这个小国,获得了两个美女公主叔隗和季隗,狄君便献给重耳。重耳娶了叔隗,让手下谋士赵衰娶了季隗,君臣俩成了连襟儿。
等我25年
重耳在姥姥家住了12年后,晋国再次发生动乱,君主易位,新君想起流浪在外的重耳,根正苗红,也是继位的合法人选,很不放心,就派人暗杀他。重耳不得不逃到大齐国寻求庇护,临行前对叔隗说:“宝贝,你等我25年,我要是还没来接你,你就改嫁吧”是的,不是5年、10年,而是25年,这还不如刘备支持诸葛亮称帝有诚意!叔隗不禁暗笑丈夫的自私,答道:“等你25年,我的坟上树木都参天了,不过你放心走吧,我等你”。
我是为了你好
一路奔波,受尽饥寒冷暖,重耳和几个忠实的手下终于到了齐国,重耳的哥哥申生(原晋国太子),是齐国当时的君主齐桓公的亲外甥,申生被庶母骊姬害死,重耳也因此事被迫流亡,所以齐桓公对重耳倒很看重,把宗室女儿齐姜嫁给他还送马送物(来自齐国的姜姓女儿一般都叫齐姜,至于这个齐姜的闺名,表为难我了)。因此,重耳在齐国过得相当舒服,都乐不思蜀了。
就这样过了几年,重耳的几个手下时时刻刻不忘故国,想早点回去干一番事业,但重耳有了山东的美女齐姜,舍不得离开。于是几个手下赵衰、狐偃、魏犨等人就在密密层层的桑树林子里商量,要偷偷地以打猎为名把重耳带出齐国。树林子很密,周围很安全,但风险来自头上,齐姜的侍女正在树上采桑,把秘密听了个底儿掉。
侍女很惊喜,这么劲爆关键的信息告诉齐姜,一定能得到奖励,但齐姜听了侍女汇报后,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她把侍女杀了。
然后齐姜跟重耳摊牌:“你的手下密谋离开。”
重耳马上否定:“绝无此事!”
齐姜:“我的侍女听到了!”
重耳:“Oh,No!”
齐姜:“我把侍女杀了”
重耳:“哦,啊!?”
齐姜:“你走吧!去做你该做的事,去做一代君王,成就一番事业!”
重耳:“我不走,我不要离开你!”
齐姜:“你真好,我要陪你喝个小酒!”
……
重耳醉了。
当他醒来,发现躺在一辆奔驰的马车上,已经离齐国很远。
齐姜如梦一样消失了,身边只有跟了自己十几年的手下。
重耳很生气,我的美眉……
咱俩地位一样
又是一番人间冷暖,重耳进入秦国境内,秦国国君秦穆公非常高兴,秦穆公的王后穆姬也很高兴,穆姬是重耳的姐姐。
秦穆公选出五位同宗女儿嫁给重耳,其中包括自己的女儿怀赢。向来对美女来者不拒的重耳这次犹豫了。原来怀赢曾经嫁给重耳的侄子,也就是重耳兄弟夷吾的儿子圉。夷吾因为晋国骊姬之乱逃亡到秦国,后又被迎回晋国做了君主,圉急着回国做太子,就把怀赢抛弃了。但是重耳还要指望秦穆公帮助他复国,不敢不从了这门婚事。
合婚之日,怀嬴奉上一只特制的盒子,承在下面,自上往下浇水给重耳洗手。这是一种礼节。重耳起初接受了怀赢浇水之礼,继而大概心中实在不舒服,突然不高兴了,便挥手叫怀赢走开。怀赢发怒说:“秦国和晋国是兄弟之邦,您是晋国的公子,我也是秦国的公主。我俩的地位是一样的,您为什么要这样羞辱我呢?”重耳听了,马上跟怀赢赔礼道歉,请求原谅。
虽然怀嬴是再嫁之身,但她没有把自己看得低人一等。一个自尊的人首先会尊重别人,在尊重别人的同时获取别人的尊重。重耳在怀嬴身上学会了自尊和尊重别人,在叔隗身上学到坚贞,在齐姜那里学会决断。
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有一个伟大的女人,而重耳成就晋国百年霸业,跟他背后的女人是分不开的。
汉武帝的妈妈——如何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若说宫斗,汉武帝的妈妈王皇后可谓个中翘楚。这个出身平凡的美貌女人,一生步步为营,直到做了皇后、太后,在古代社会里,达到了一个女人的巅峰。与之对应,是开始颇受汉景帝宠爱的栗姬,在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并为景帝生下三个儿子的情况下,最后被打入冷宫。
最终汉景帝与王夫人合葬,他们的陵墓庞大雄伟,栗姬却埋在陵园的角落里,连小坟头也找不到。
精明的婆婆,地位超然的大姑子,靠不住的老公
都说婆媳关系难处,如果是个强势的婆婆那就难上加难,而王皇后的婆婆窦太后不光强势还很精明。
《史记》里司马迁有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孝文帝在未称皇帝之前,在代这个地方做王,王后生了三个儿子。后来窦太后得到文帝的宠爱。再后来王后死了,生的三个儿子也死了,所以窦太后的儿子汉景帝做了太子。之后窦太后生病失明,汉文帝又宠爱了其他妃子,但是她们都没有生儿子。
读着这段话就感觉很瘆人,这是一个厉害的婆婆!
厉害的婆婆再加一个厉害的大姑子,这日子简直了!王夫人(王皇后当时称号)有一个厉害的大姑子——长公主刘嫖——窦太后的心头肉,窦太后死后所有财产都留给了这个女儿。
那么丈夫能不能指望呢?事实证明不能。
汉景帝曾经最宠爱栗姬,栗姬有三个儿子,长子刘荣被立为太子。长公主刘嫖想把女儿嫁给刘荣以做未来的皇后,栗姬拒绝了,刘嫖就天天在弟弟面前说栗姬的坏话。按说景帝应该知道她俩的矛盾,不至于偏听偏信,可是他真的就一天天怀疑起栗姬来。
景帝要么特别信任姐姐,要么耳根子特软,要么是因为政治家特有的不信任任何人的怀疑心理。总之这个老公绝不会在母亲和姐姐面前维护妻子。
何况,王夫人再嫁之身,虽然深受宠爱,也不见得有经历患难的夫妻真情。说不定还比不上栗姬与皇帝曾经少年夫妻的真挚情结。
在这样的情况下,王夫人该怎样在宫中站稳脚跟,让身为汉景帝第十个儿子的刘彻成为了太子并称帝呢?
王夫人头脑很清醒,对自己的处境,时刻不敢掉以轻心。
对待婆婆窦太后,她恭顺有礼。即使在汉景帝死后自己的儿子做了皇帝时,儿子跟奶奶闹了脾气,王夫人都吓得马上让刘彻跟窦太后道歉。她是一个柔顺的、听话的、合格的儿媳妇。
她还有一个妹妹也嫁给了汉景帝,生了四个儿子。传说王夫人和她妹妹都生得极美!而姐妹都为汉景帝生下众多儿女,证明传言不虚。但是,王夫人和妹妹却没有留下任何淫荡的名声,可见她处事恭谨,即使得宠也绝不得意忘形。
王夫人兄弟姐妹都是懂得审时度势的人,她的弟弟王信因姐姐的关系在京城横行,又担心被皇帝追究。有一次窦太后的小儿子梁王犯了事儿,王信及时为梁王求情,得到了窦太后的欢心。他们兄弟姐妹就这样不断加深与窦太后一系的感情。
对于难伺候的大姑子刘嫖,王夫人却当成了反败为胜的法宝。刘嫖向栗姬求婚未成,王夫人暗送秋波,让刘彻跟刘嫖的女儿阿娇定下婚事,王夫人得到一员猛将,把至关重要的一枚棋子纳入囊中。
刘彻是景帝第十子,按说绝无可能成为太子。但是王夫人从怀孕就说做梦梦到太阳,这叫梦日入怀,生圣人才有的待遇。让景帝对刘彻特别喜欢。
王夫人极善于攻心,逐渐得到关键人物的认可,并且有的是骨灰级的支持。她永远一副善良贤德的模样,但有时也会亲自进攻,那是一击必中的时候。
景帝对栗姬越来越讨厌,但是还没下决心废掉原太子刘荣。这时候王夫人暗中指使大臣上书说“子以母贵,母以子贵”的话请求立栗姬为后(虽然刘荣为太子多年,但可能阻力太大,景帝一直未立栗姬为后)。这一举动让景帝大怒,对栗姬的最后一点信任、一丝疼爱被压垮了。
于是废栗姬,打入冷宫;废太子。并迅速立王夫人为后,刘彻为太子。
关于北师大版中古史的三个小问题
上大学时没有系统读过教材,总觉得是个遗憾,于是最近想把大学教材系统读一读,手边有《中国古代史》上、下册,北师大版的,就翻看起来,结果发现书中有有些不妥的地方。先总结三点。
第一,断章取义或过分解读,含糊不清,有故意引导读者之嫌
比如说:关于元朝棉纺织技术的传播者黄道婆,北师大版本中古史讲她是元朝松江乌泥泾(今上海华泾)人,说她“不远千里去海南岛向黎族人民学习植棉和棉纺织技术”。我这才知道她原来不是海南人(以前一直以为黄婆婆是海南人),而是大上海人,那么她一个弱女子,为何跑到在当时看来那么偏远的海南岛呢?
书上说“不远千里……去……学习”,好像是特意去的,那么黄道婆就不是个普通的女人了,好像生来就带有使命感的,是什么星宿下凡?
去查找资料,中国历史人物简介说她是乌泾人,因不堪封建家庭虐待,逃出家后随船飘到海南岛崖州,在崖州居住近30年,才返回家乡,在家乡传播黎族人民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改进棉纺织工具,使得乌泾棉驰名天下!!
不知道这两种说法哪种更为准确,也许都对,也许只有一个是对的。
但私以为书写历史是特殊的使命,虽然历史要为今天所用,史学家也生活于今天,写史不带主观感情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作品流传甚广甚至作为大学生教材来用,还是越客观越好。像这样不合常理地含糊说一个女子不远千里去荒蛮之地,只为学习纺织棉花的事儿(书中没有说出其他让人信服的背景和目的),还是不要出现的好。
又比如上册201页,有这样一句话“刘秀(汉光武帝)把收编的农民军部众分隶自己部将属下统管,用利禄收买义军首领,封他们列侯,并假仁假义来骗取他们忠心。”之后还有几个例子说明刘秀拉拢人心的,讲到刘秀假仁假义,觉得很突兀,前文没有铺垫,后文也没有呼应,如果说封了别人列侯就假仁假义了,我好喜欢这样的假仁假义!
第二,内容书写不规范
比如中古史下册225页,介绍宋元时期的科技著作,先说北宋太宗、真宗、南宋理宗时的一些医学著作,然后两宋的数学成就,我以为这是按照不同门类来列举科技成就和著作的写法,然而接下来就提到蔡襄的《荔枝谱》,说种植荔枝之术(农业方面),之后就说苏颂的天文学著作,继而是北宋的两部农书,继而宋元土木工程学著作,继而又是天文学著作。
本段介绍顺序画个图是这样的:两宋医学著作—两宋数学—宋代农学—宋代天文学—宋代农学—宋元土木工程—元天文学。
短短的一段对于科技著作的列举,既有按朝代列举,又有按门类列举的,其间不同门类穿插,不同时期也穿插交错。真是城会玩儿!
第三,知识错误
比如上册262页,在魏晋南北朝的叙说部分,上下文都在列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却在中间出现一句话“医学方面有张仲景的中医巨著《伤寒杂病论》,有华佗的……”,张仲景不是东汉的么?怎么到魏晋客串了?
当然书中大篇幅的介绍阶级斗争这个可以理解,大篇幅歌颂农民战争这个也可以理解。但是以上三种小问题我觉得不该出现。另外文中也有错别字(我的是正版书),用词不当等现象。
当然编纂中国古代历史,本来就不容易,即使存在这些瑕疵,这套书仍然值得阅读。写出这些不过作为一个特别的读书笔记罢了。以戒自己!!!
做皇后,心要静啊!
看《康熙大帝》,老索尼对孙女即康熙的皇后赫舍里嘱托道“做皇后,心不静不行”,其实世间事,都是相通,做什么心不静都不行。
为人处事做学问,事事浮躁不得。但是我们往往浮躁。我觉得,人生出浮躁的情况虽然有多种,但各种情况有个共性即人在闭仄之中容易浮躁。无论是物质资源还是人际关系还是认知的闭仄都容易让人浮躁不安。
所以穷困的人很难把握好获得财富的机遇,因为对于财富的认知不足,对于获得财富留住财富的手段也知之甚少。所以无知的人更容易暴怒。
而我自身的经历,也让我对处于闭仄环境下人的反应机制反思很多。
我的工作经历过两个学校,当刚刚进入一个新的学校,由于对环境陌生,对人事处理上难以把握,往往会经历很多艰难。
但是我发现主要的困难不是来自于环境的陌生,而是来自于自己判断的失灵。比如作为一个从教几年的“老”教师,刚到新的学校,我竟然连续犯低级错误——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上。而每次事情过后,自己都很难想象那会是我的处理方式——我竟然那么不专业。
这么简单的事为什么做错?因为对于周围信息所知有限,让我产生一种闭仄感,即过分的紧张感。人处于不健康的紧张中,做出的判断往往失误。
在工作连续不顺,每天很劳累,班级状况却止步不前的情况下,我启动了压力下工作模式,说白了是不得已的调整,这些年每逢困境,我都如此,其实也很简单,即分清工作和生活,养好身体,穿好舒适的衣服。
就这些?是的, 在让身心都舒适之后,逐渐理出工作的思路,明晰了劲儿往何处使,事情也日渐顺利。吃好,穿好,睡好,一切都好。
这算什么逻辑呢?这正是让心静下来的方法。心静,才能不觉得闭仄,才能安然对待一切,才能做出正确的预期。
读到这里,肯定很多人想到了《断舍离》这本书,我一度想细细读一下,但是看过前言和介绍,觉得有些思想跟我不契合,或者说我不能完全接受,但是那种状态,却也是我一直追求的。
古代中国文人大抵有两种出路“仕”或者者“隐”。但是除了梅妻鹤子那位林兄之外,大多数人“隐”即为了仕,很多人觉得他们是假的隐士,假装清高。其实在我看来,他们本也不想清高,“隐”只是为了静心,积攒实力,以待有朝一日,为天下忙碌。姜太公、诸葛亮当属此种。
文人心中大都有一个世外桃源,当然大家都知道并不存在真正的世外桃源,但是无此,心难静下来。心有桃花源,身处水云间,如此,心能静,魂能安,何事不成?非宁静无以致远!
《小狗钱钱》读书摘要
今天整理一下读《小狗钱钱》这本书的摘要和感想。
- 富裕是一件很值得去争取的事情,富人可以轻易买到许多东西,也能做很多有趣的事情。金钱有一些秘密和规律,要想了解这些秘密和规律,前提条件是你自己必须真的有这个愿望。
- 太多的人犹豫不决,就是因为他们觉得没有完全弄懂一样东西。而真正付诸实施要比纯粹的思考要聪明多了。
- 没有想象力的人是很难成就大事的,我们在一生中投入精力越多的事情,其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可是大多数人把精力放在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情上,而不去想像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
- 如果你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那么你最后只能以失败而告终,你会一事无成。尝试纯粹是一种借口,你还没有做就已经给自己想好退路了。不能试验。你只有两个选择:做,或者不做。
- 你是否能挣到钱最关键的因素并不在于你是否有一个好点子;你多聪明也不是主要因素,决定因素是你的自信程度。
- 情况顺利的时候,人人都能赚到钱,只有在逆境的时候,一切才会见分晓。
- 只有少数人能坚定不移地贯彻自己的决定,那些非常成功的人,甚至有能力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做出他们最杰出的成绩。
- 你要每天不间断地去做对未来意义重大的事情,你为此花费的时间不会超过十分钟,但是就是这十分钟,会让一切变得不同。
- 欠债的人应该毁掉所有的信用卡,应当尽可能少地偿还贷款。
- 如果你没有做今天这件事情,你就永远不会知道,给自己一些压力之后你能够做到些什么。一个人最引以为豪的事情,往往是那些做起来最艰难的事情。
- 运气其实只是充分准备加上努力工作的结果。
- 他其实是一个好人,只可惜他习惯于把责任都推到别人身上,总觉得自己是个牺牲品。
- 挑选基金的注意事项:基金至少应该有十年历史,应该选择大型的跨国股票基金。对基金的走势图进行比较,我们应该观察在过去十年间哪些基金的年终获利最好。
《围城》对外貌描述的神来之笔
那男孩子的母亲已有三十开外,穿件半旧的黑纱旗袍,满面劳碌困倦,加上天生的倒挂眉毛,愈觉愁苦可怜。孩子不足两岁,塌鼻子,眼睛两条斜缝,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远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活像报上讽刺画里中国人的脸。
张小姐是十八岁的高大女孩子,着色鲜明,穿衣紧俏,身材将来准会跟她老太爷那洋行的资本一样雄厚。
唐小姐妩媚端正的圆脸,有两个浅酒涡。天生着一般女人要花钱费时、调脂和粉来仿造的好脸色,新鲜得使人见了忘掉口渴而又觉嘴馋,仿佛是好水果。她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古典学者看她说笑时露出的好牙齿,会诧异为什么古今中外诗人,都甘心变成女人头插的钗,腰束的带,身体睡的席,甚至脚下践踏的鞋袜,可是从没想到化作她的牙刷。她头发没烫,眉毛不镊,口红也没有擦,似乎安心遵守天生的限止,不要弥补造化的缺陷。
总而言之,唐小姐是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有许多都市女孩子已经是装模做样的早熟女人,算不得孩子;有许多女孩子只是浑沌痴顽的无性别孩子,还说不上女人。
鸿渐想同船那批法国警察……本来苍白的脸色现在红得像生牛肉,两眼里新织满红丝,肚子肥凸得像青蛙在鼓气,法国人在国际上的绰号是“虾蟆”,真正名副其实,可惊的是添了一团凶横的兽相。
高校长肥而结实的脸像没发酵的黄面粉馒头,“馋嘴的时间”(EdaxVetustas)咬也咬不动他,一条牙齿印或皱纹都没有。
陆子潇这人刻意修饰,头发又油又光,深为帽子埋没,与之不共戴天,深冬也光着顶。鼻子短而阔,仿佛原有笔直下来的趋势,给人迎鼻孔打了一拳,阻止前进,这鼻子后退不迭,向两傍横溢。
韩学愈容颜灰暗,在阴天可以与周围的天色和融无间,隐身不见,是头等保护色。他有一样显著的东西,喉咙里有一个大核。他讲话时,这喉核忽升忽降,鸿渐看得自己的喉咙都发痒。他不说话咽唾沫时,这核稍隐复现,令鸿渐联想起青蛙吞苍蝇的景象。鸿渐看他说话少而费力多,恨不能把那喉结瓶塞头似的拔出来,好让下面的话松动。
鸿渐发现西洋人丑跟中国人不同:中国人丑得像造物者偷工减料的结果,潦草塞责的丑;西洋人丑得像造物者恶意的表现,存心跟脸上五官开玩笑,所以丑得有计划,有作用。
胡子常是两撇,汪处厚的胡子只是一画。他二十年前早留胡子,那时候做官的人上唇全毛茸茸的,非此不足以表身分,好比西洋古代哲学家下颔必有长髯,以示智慧。他在本省督军署当秘书,那位大帅留的菱角胡子,就像仁丹广告上移植过来的,好不威武。他不敢培植同样的胡子,怕大帅怪他僭妄;大帅的是乌菱圆角胡子,他只想有规模较小的红菱尖角胡子。谁知道没有枪杆的人,胡子也不像样,又稀又软,挂在口角两旁,像新式标点里的逗号,既不能翘然而起,也不够飘然而袅。他两道浓黑的眉毛,偏根根可以跟寿星的眉毛竟赛,仿佛他最初刮脸时不小心,把眉毛和胡子一股脑儿全剃下来了,慌忙安上去,胡子跟眉毛换了位置;嘴上的是眉毛,根本不会长,额上的是胡子,所以欣欣向荣。这种胡子,不留也罢。五年前他和这位太太结婚,刚是剃胡子的好借口。然而好像一切官僚、强盗、赌棍、投机商人,他相信命。星相家都说他是“木”命“木”形,头发和胡子有如树木的枝叶,缺乏它们就表示树木枯了。四十开外的人,头发当然半秃,全靠这几根胡子表示老树着花,生机未尽。但是为了二十五岁的新夫人,也不能一毛不拔,于是剃去两缕,剩中间一撮,又因为这一撮不够浓,修削成电影明星式的一线。这件事难保不坏了脸上的风水,不如意事连一接二地来。
汪太太出来了。骨肉停匀,并不算瘦,就是脸上没有血色,也没擦胭脂,只傅了粉。嘴唇却涂泽鲜红,旗袍是浅紫色,显得那张脸残酷地白。长睫毛,眼梢斜撇向上。头发没烫,梳了髻,想来是嫌本地理发店电烫不到家的缘故。手里抱着皮热水袋,十指甲全是红的,当然绝非画画时染上的颜色,因为她画的青山绿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