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诗词里的科举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至,史称最严高考。对高考,批评者有之,认同者有之,怀念者有之,痛恨者有之。作为一个历史专业的学生,我整理了一些古人科举的诗词,以娱众人。

唐朝时,在考前,考生会进行一项活动,即把诗作送给有地位者阅览,以求推荐,这叫“行卷”。

比如白居易刚到京城,去拜访当时已出名的诗人顾况,顾况一看递上来的名片,就随口说道:”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这就是“长安居,大不易”的来源。当他读到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赞道:”得道个语,居亦易矣”。(写出这样佳句,可以在长安生存了)。

朱庆余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行卷诗,送给当时的水部员外郎张籍。

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此诗把自己比喻成即将拜见公婆的新媳妇;把张水部比喻成公婆(舅姑);借新婚情事,向张籍投石问路。构思精巧,意出言外。
而张籍也回了一首表达对其才华的赏识。

酬朱庆余

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人间贵,

一曲菱歌敌万金。

古时,科举也难得很,如果考中,当然足以得意、自豪。
唐代诗人孟郊46岁时进士及第,兴奋之余挥毫而就《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日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又有刘沧的《看榜日》。

禁漏初停兰省开,列仙名目上清来。

飞鸣晓日莺声远,变化春风鹤影回。

广陌万人生喜色,曲江千树发寒梅。

青云已是酬恩处,莫惜芳时醉酒杯。

把考取名录比作列仙名录,可见科举在很多士人心中的地位。

但也有考取功名后,感觉一地心酸的。

宋代韩南,一直考到七十三岁,才勉强考中。登科后,他写诗自嘲。

读尽诗书五六担,老来方得一青衫。逢人问我年多少,五十年前二十三。

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同样,考不中的士人也各有各的境况。

宋代词人柳永数次科考不中,便玩世不恭地写下了《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世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依柳,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酌低唱。

把考不中说成“世代暂遗贤”,即原因在于考官不识我这个人才,不是我的问题。然后他就去“偎红依柳”了。

也有交白卷的。

清代有个马世琪以善写八作股文、五言排律而名扬江南。人们都以为,他只要参加考试,即使不能夺冠,也不会低于前三名。他自己也很自信,但在参加乡试时,遇到了“渊渊其渊”这个题目,他担心考不好会损坏名声,思来想去都没写一个字,只好作了一首打油诗解嘲。

渊渊其渊实难题,闷煞江南马世琪。
一本白卷交还你,状元归去马如飞。

当然他后来还是考中了状元(状元也有交白卷的时候)。

更有一些实学没有,歪才横溢的人,遇到科举就更有意思了。

明代顾恒学问不佳,去考场碰运气,但是拿到题目后,什么也写不出来,只好交白卷。他出场写了一首打油诗自嘲。

八千举子尽元魁,我亦随行摸进来。
苦恼文章逐气答,囫囵题目没头猜。
号房缺瓦常防漏,蜡烛钉签不住歪。
我弟三官真造化,宗师竟不取遗才。

意思是说大家都来考试了,我也来凑个数(说出了多少考生的心声啊)!

当然,那时候也有看不上科举制度的。

宋代李流谦写诗说道“文章末流乃科举,剽东掠西何等语。……请君勿见小敌怯,一虞而霸在此举。归来净洗科场业,别与斯文立门户”。意思是最末流的人才去参加科举考试,请你不要在那些学子面前胆怯,你比他们强多了,等你成功,再为文人立一个新的标杆。

而考官们是什么姿势呢?

宋代考官正月初七进入考院,元宵节要在考院中度过,元宵节是宋代最热闹的节日,女子们可以成群结队外出游玩,男人也只有在这样的节日里可以大饱眼福,而考官们却没有这等艳福了。所以他们只有想象着外面的热闹,然后发发牢骚。

梅尧臣有一次被抓去做考官,就写诗一首表达无奈之情。

莫登楼

倚楹心往形独留,有此光景无能游。

粉署深沉空翠帱,青绫被冷风飕飕。怀抱既如此,何须望楼头。

不能看只能想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