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写东西了,总感觉时间不够用,周末在家看书——历史书,最近返璞归真了,不是看历史书就是拿个《读者》,以前不屑一顾的东西现在能读得津津有味,随着经历的增多,年岁的增长,即使读小学课本,看到的东西也不同了,而我很喜欢这样不同的感觉。
比如历史书说“唐高宗时颁布的《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备的封建法典”,这句话如果是以前我绝不会留意的,可是现在却有不同的感觉。
唐朝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史上空前绝后的盛世,放眼整个世界,也可以说唐创造的文明辉煌灿烂,在中古时期,难有与其匹敌的成就。那么这种文明的出现除了值得我们骄傲,更多的难道不是值得我们探寻吗?唐朝有什么样的建立背景、统治者怎样?有什么对内对外的制度?什么经济状况?民间什么潮流什么风气?这值得我们去学习去了解。以作为今天治国的基础,为人处事的选择依据。而作为一个社会秩序运行很重要的因素——法律,你能说《唐律疏议》不值得我们珍惜?不值得我们重视吗?
但是我们的教材我们的课本,在评价它时说“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备的封建法典。”这给人什么感觉?很low,很落后,很腐朽!是的,因为加了“封建”二字。
如果说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备的法典”,那给人的感觉它的价值要大的多。这明明是中国文化中的珍珠瑰宝,为什么一定要加“封建”二字?
我知道这部法律有局限性,但是它的积极意义比局限性大的多,我明白为了加强思想引导不得不用马克思的一套理论,可是在能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的时刻,在能够让后人更珍惜我们的文明的时刻,为什么舍大从小?
书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总之给人的感觉是古人是封建的,诗歌、制度、建筑、审美、经济,都是封建的。而封建这个词,高中生都不陌生,它是腐朽、没落、落后、压迫,所以呢,我们五千年辉煌的文明告诉后人的是他们如何落后,如何不人道,那么,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可继承什么?我们生来就有自卑感,因为我们有那样不光彩的封建的历史?
而事实是,我们一直低估了古人和他们的智慧。今天,我们未必比他们做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