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时没有系统读过教材,总觉得是个遗憾,于是最近想把大学教材系统读一读,手边有《中国古代史》上、下册,北师大版的,就翻看起来,结果发现书中有有些不妥的地方。先总结三点。
第一,断章取义或过分解读,含糊不清,有故意引导读者之嫌
比如说:关于元朝棉纺织技术的传播者黄道婆,北师大版本中古史讲她是元朝松江乌泥泾(今上海华泾)人,说她“不远千里去海南岛向黎族人民学习植棉和棉纺织技术”。我这才知道她原来不是海南人(以前一直以为黄婆婆是海南人),而是大上海人,那么她一个弱女子,为何跑到在当时看来那么偏远的海南岛呢?
书上说“不远千里……去……学习”,好像是特意去的,那么黄道婆就不是个普通的女人了,好像生来就带有使命感的,是什么星宿下凡?
去查找资料,中国历史人物简介说她是乌泾人,因不堪封建家庭虐待,逃出家后随船飘到海南岛崖州,在崖州居住近30年,才返回家乡,在家乡传播黎族人民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改进棉纺织工具,使得乌泾棉驰名天下!!
不知道这两种说法哪种更为准确,也许都对,也许只有一个是对的。
但私以为书写历史是特殊的使命,虽然历史要为今天所用,史学家也生活于今天,写史不带主观感情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作品流传甚广甚至作为大学生教材来用,还是越客观越好。像这样不合常理地含糊说一个女子不远千里去荒蛮之地,只为学习纺织棉花的事儿(书中没有说出其他让人信服的背景和目的),还是不要出现的好。
又比如上册201页,有这样一句话“刘秀(汉光武帝)把收编的农民军部众分隶自己部将属下统管,用利禄收买义军首领,封他们列侯,并假仁假义来骗取他们忠心。”之后还有几个例子说明刘秀拉拢人心的,讲到刘秀假仁假义,觉得很突兀,前文没有铺垫,后文也没有呼应,如果说封了别人列侯就假仁假义了,我好喜欢这样的假仁假义!
第二,内容书写不规范
比如中古史下册225页,介绍宋元时期的科技著作,先说北宋太宗、真宗、南宋理宗时的一些医学著作,然后两宋的数学成就,我以为这是按照不同门类来列举科技成就和著作的写法,然而接下来就提到蔡襄的《荔枝谱》,说种植荔枝之术(农业方面),之后就说苏颂的天文学著作,继而是北宋的两部农书,继而宋元土木工程学著作,继而又是天文学著作。
本段介绍顺序画个图是这样的:两宋医学著作—两宋数学—宋代农学—宋代天文学—宋代农学—宋元土木工程—元天文学。
短短的一段对于科技著作的列举,既有按朝代列举,又有按门类列举的,其间不同门类穿插,不同时期也穿插交错。真是城会玩儿!
第三,知识错误
比如上册262页,在魏晋南北朝的叙说部分,上下文都在列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却在中间出现一句话“医学方面有张仲景的中医巨著《伤寒杂病论》,有华佗的……”,张仲景不是东汉的么?怎么到魏晋客串了?
当然书中大篇幅的介绍阶级斗争这个可以理解,大篇幅歌颂农民战争这个也可以理解。但是以上三种小问题我觉得不该出现。另外文中也有错别字(我的是正版书),用词不当等现象。
当然编纂中国古代历史,本来就不容易,即使存在这些瑕疵,这套书仍然值得阅读。写出这些不过作为一个特别的读书笔记罢了。以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