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康熙大帝》,老索尼对孙女即康熙的皇后赫舍里嘱托道“做皇后,心不静不行”,其实世间事,都是相通,做什么心不静都不行。
为人处事做学问,事事浮躁不得。但是我们往往浮躁。我觉得,人生出浮躁的情况虽然有多种,但各种情况有个共性即人在闭仄之中容易浮躁。无论是物质资源还是人际关系还是认知的闭仄都容易让人浮躁不安。
所以穷困的人很难把握好获得财富的机遇,因为对于财富的认知不足,对于获得财富留住财富的手段也知之甚少。所以无知的人更容易暴怒。
而我自身的经历,也让我对处于闭仄环境下人的反应机制反思很多。
我的工作经历过两个学校,当刚刚进入一个新的学校,由于对环境陌生,对人事处理上难以把握,往往会经历很多艰难。
但是我发现主要的困难不是来自于环境的陌生,而是来自于自己判断的失灵。比如作为一个从教几年的“老”教师,刚到新的学校,我竟然连续犯低级错误——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上。而每次事情过后,自己都很难想象那会是我的处理方式——我竟然那么不专业。
这么简单的事为什么做错?因为对于周围信息所知有限,让我产生一种闭仄感,即过分的紧张感。人处于不健康的紧张中,做出的判断往往失误。
在工作连续不顺,每天很劳累,班级状况却止步不前的情况下,我启动了压力下工作模式,说白了是不得已的调整,这些年每逢困境,我都如此,其实也很简单,即分清工作和生活,养好身体,穿好舒适的衣服。
就这些?是的, 在让身心都舒适之后,逐渐理出工作的思路,明晰了劲儿往何处使,事情也日渐顺利。吃好,穿好,睡好,一切都好。
这算什么逻辑呢?这正是让心静下来的方法。心静,才能不觉得闭仄,才能安然对待一切,才能做出正确的预期。
读到这里,肯定很多人想到了《断舍离》这本书,我一度想细细读一下,但是看过前言和介绍,觉得有些思想跟我不契合,或者说我不能完全接受,但是那种状态,却也是我一直追求的。
古代中国文人大抵有两种出路“仕”或者者“隐”。但是除了梅妻鹤子那位林兄之外,大多数人“隐”即为了仕,很多人觉得他们是假的隐士,假装清高。其实在我看来,他们本也不想清高,“隐”只是为了静心,积攒实力,以待有朝一日,为天下忙碌。姜太公、诸葛亮当属此种。
文人心中大都有一个世外桃源,当然大家都知道并不存在真正的世外桃源,但是无此,心难静下来。心有桃花源,身处水云间,如此,心能静,魂能安,何事不成?非宁静无以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