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本名施夷光,春秋末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越国美女,一般称其为西施。她天生丽质,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中的“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的经典传说。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
浣纱沉鱼
西施常浣纱于水上,鱼为之沉,故有沉鱼之说,世人因名其溪。
意思是西施是个浣纱的女子,(“浣纱”二字深具美感,就是洗衣服的意思,后来“浣纱”也特指西施)。因为西施长得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就流传开来。
想象“沉鱼”的情境就觉得西施是一个美得让人窒息的女子,但是貌似鱼儿在水里游着,感觉到人的存在都会下沉吧?这是鱼儿的本能反应还是只是见到西施如此,还真值得试验一下啊。
沉鱼醉 翎翼
玉指拨弦万籁衰,
姑苏台外水波开。
美人笑靥惊天色,
惹醉鱼儿沉下来。
说到这里忍不住想去看看闭月、羞花与落雁是个怎么回事?
羞花
唐朝开元年间,有一美女杨玉环,被选进宫中。进宫后,思念家乡。
一天,她到花园赏花散心,看见盛开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关在宫内,虚度青春,不胜叹息,对着盛开的花说:“花呀,花呀!你年年岁岁还有盛开之时,我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日?”声泪俱下,她刚一摸到一株花草,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这时,被一宫娥看见。宫娥到处说,杨玉环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低下了头。
其实含羞草碰到男人也会含羞低头!
闭月
三国时汉献帝的大臣王允的歌妓貂蝉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这时正好王允瞧见。王允为宣扬貂蝉长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说,貂蝉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蝉也就被人们称为“闭月”了。
王允是个很诗意的人!不过这么说他是怎么让别人相信的呢?月亮底下那么多人怎么确定月儿为貂蝉而惭愧呢?也许因为是大司徒王允说的话吧!
落雁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
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大雁听了,深受感动,忍不住张开翅膀飞了起来。表面上是落,其实是指飞起来的意思。
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的代称。好吧,我不想再破坏这种诗意了。
西子捧心
相传春秋时美女西施有心痛病,经常捧心而颦(皱着眉头),但仍然显得很漂亮。后因以“西子捧心”指美女之病态,愈增其妍。
这种审美在传统中国是很盛行的,从“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到宋代开始的女子缠足,再到《红楼梦》里林妹妹极致之美和一身的病,健壮的女子很难引起男人的怜爱么?
结局
西施的结局一共有三种说法。
- 在吴亡后和心爱的人范蠡驾扁舟,入太湖,不知所终
《吴地记》称:“(嘉兴)县南一百里有语儿亭,勾践令范蠡取西施以献夫差,西施于路与范蠡潜通,三年始达于吴,遂生一子。至此亭,其子一岁能言,因名语儿亭。
《越绝书》称:‘西施亡吴国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还有一种是吴亡后被沉溺于江中
《吴越春秋·佚文》称:“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
也有人认为西施最后爱上了吴王,在吴王死后追随他而去。
《墨子》曰:“吴起之裂,其功也;西施之沈,其美也。”
自古至今,以女色亡国者,世皆罪于女,惟西子例外,无人将其比之妹喜、妲己、褒姒之流,是西子之幸,或三女之不幸?
西施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美女卧底,完成任务后不知所踪,所以她虽然在吴国灭亡中起了作用,后人却是更多地对她表示喜爱怜悯。其实她的经历跟褒姒很像,但一人背负千古骂名,一人成为中国的美神,历史啊!
西施——不存在这个人物?
当我准备写西施这个人的时候,按照原本的习惯,搜寻可靠的史料,尽量回归人物的本原,结果发现,在当时最重要的《春秋》《左传》《国语》,以及后来的《史记》等文献里都对西施只字未提,那么历史上可能不存在西施其人。西施要被我写没了,这可如何是好?
转而一想,关于西施的美貌、传说、诗词、戏曲、舞蹈、成语、典故、美食、影视剧那么多,史实就那么重要吗?西施是几千年来我们民族歌颂出的神女,跟她有关的一切,谁能说是假的呢?
大量的关于西施的诗词里,我最喜欢这首,分享一下。
西施咏 王维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着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