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乱晋五世的妖姬

四大妖姬之骊姬

先秦时期女子的名称往往是母家姓氏前面加上母家国名(or氏)或者夫家国名(or氏),反正我们记住一般女子名称最后一个字是她原本母家的姓就对了,比如文姜、宣姜、孟姜都姓姜,骊姬、狐姬、郑姬、卫姬都跟周天子一个姓,姓姬。而姬又是古代对美女的称呼,骊姬为我国古代四大妖姬(妹喜、妲己、褒姒、骊姬)之一。

骊姬是晋献公的夫人,晋献公是跟齐桓公同时期的晋国君主,他的名声虽然不是很大,但是他有一个著名的老婆骊姬,另外还有一个出色的儿子即春秋霸主晋文公重耳。晋国呢,是周朝重要的一个姬姓封国,封地在今天山西汾水一带,后来还包括河南、河北、陕西的一部分。晋国历史上著名的事件有“枫叶封弟”、曲沃代翼、骊姬之乱、重耳之亡,三家分晋,赵氏孤儿等。骊姬之乱和重耳之亡有因果关系,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其中一位关键人物骊姬。

亡国公主

骊姬,春秋时期骊戎国君之女,前672年,晋献公打败骊戎,骊戎求和,将骊姬与其妹少姬献给晋献公。晋兼并骊戎。

沉鱼落雁

沉鱼落雁这个成语今天我们一般认为是从形容西施和王昭君开始的,但其实这个词的原意该是形容毛嫱(与西施同时期越王勾践王妃)和骊姬的。还是庄子所说:“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

最终解释权

骊姬深得献公的宠爱,献公想立她为夫人,于是用龟甲来占卜,占卜的结果不吉利;然后用香草占卜,结果吉利。晋献公说:“按照香草占卜的结果办。”巫师反对,无效。谁让人家掌握最终解释权呢?

我们单知道献公著名的儿子和老婆,其实献公又何尝是俗人呢?

其实我也很能折腾

诛灭亲族

灭族这件事,是古代君主对大臣最重的刑罚,不过这一招却让献公用到了自个儿身上!

公元前669年,晋国大夫士蒍[wěi]对献公说:“晋国历代君主们留下的子嗣(公子)太多啦,不诛杀他们,将会发生祸乱。”于是晋献公派人把诸公子们(除了自己的兄弟儿子)叫到一块儿,全部诛杀,然后觉得解决了在继承上的内乱问题,可以一劳永逸了,然而这并没有什么用,事实证明矛盾是消除不了滴,矛盾是无处不在滴,旧的矛盾消失,必然有新的矛盾出现。

政治清明 重用贤臣

看起来晋献公是个大恶人,但是他在位时期,政治清明、任人唯贤。起用士蒍、荀息、里克、却芮、郭偃等一批异姓人才为卿大夫,加强了君主集权。

不光文治出色,武功方面,献公也为晋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

晋献公在位时期兼并邻国,开拓疆域,先后消灭了北边的霍国、杨国、骊戎、赤狄,南边的芮国、魏国、郇国、耿国、冀国、虢国、虞国等国家和部族,黄河中游皆为晋国所有,与齐国、楚国、秦国成为当时四强。史称“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

著名的成语典故“假道伐虢”、“唇亡齿寒”就是因他而来。

虞君单纯如斯——假途灭虢 唇亡齿寒

公元前655年(晋献公二十二年),晋献公向虞国请求借路讨伐虢国,虞国大夫宫之奇向虞君进谏说:“不能借路给他,否则虞国就大祸临头了。”虞君(真是愚君)说:“晋国与我是同姓,应该不会攻打我们。”宫之奇说:“国君啊,你太糊涂,虽然你与晋国君主同姓,可是再亲能亲得过被诛杀的晋国诸公子吗?就说晋国要攻打的虢国也是跟晋国一个祖先,你凭什么认定晋君会顾念同姓之谊,不会顺手灭了你呢?虞国与虢国,是嘴唇与牙齿的关系。嘴唇没有了则牙齿就寒冷。”虞公不听劝告,同年冬天,晋国灭亡虢国,晋军回师时,顺便灭了虞国。

不走寻常路——同姓而婚

有史记载献公妻妾六人,献公为储君时跟父亲的妾私通,生下后来的太子申生及秦穆公夫人,这个妾叫齐姜,齐桓公的女儿,后成为献公夫人,这种事儿在当时是很普遍的现象,诸侯联姻是为了政治利益,老侯不行了,再嫁小侯或者未雨绸缪,不光不会遭人非议,甚至是母邦鼓励的行为,毕竟只要政治目的达到就行了,嫁谁不是嫁?

献公原来正妻为贾氏,来自贾国,姬姓,无子。后献公灭狄戎,纳狐姬和小戎子,姬姓,分别生重耳和夷吾。刚才说了献公为姬姓,甚至贾夫人和狐姬姐妹跟献公一样都是叔虞的后代,再加上骊姬姐妹也为姬姓。所以献公有同姓姬妾五人。

周时为了政治利益(跟更多家族联姻),也为了生出健康的后代,制定了同姓不婚的礼制。贵族之间,虽过百世,同姓也不可结婚。不然违背祖制,要遭报应,然而对献公来说,这并没有什么用!可以说他是同姓而婚的典范。

说完强大的老公,我们回过头来继续说说骊姬之乱。

美人心计

骊姬生下儿子奚齐,而妹妹少姬生儿子卓子。骊姬还以美色获得了专宠,成为夫人,逐步博得献公信任,参与朝政,但她仍不满足。献公有八个儿子,最有声望年龄也较大的是太子申生,重耳和夷吾。此时,文姜已经去世,太子虽然还是太子,却失去了母亲的庇护。骊姬就开始做起了小动作。

先是跟献公的几个大臣搅合在一起,鼓动献公把太子、重耳、夷吾三人封到了边境。按理说太子是不外出就封地的。这件事一发生,晋国人就说太子要换了。

骊姬姐妹和儿子天天围在献公身边,小心承欢,有一天献公对骊姬说要废了太子,这时候骊姬怎么做呢?喜上眉梢?NO,那是一般人,骊姬可不是这智商,她马上哭着说:“太子自从在外镇守,多次立下军功,又有贤名,深得大臣拥护,太子这么好的人,如果您要废了,我就带着儿子自杀”。一看骊姬这么贤德,深明大义,献公大为感动,可是什么?太子深得大臣拥护?我还没死呢!看来太子不是表面那么老实。

过了一段时间,骊姬跟太子说献公梦到了太子的母亲齐姜,让太子去祭祀一下母亲。太子当然听命而往,祭祀完毕的胙肉要献给父亲,恰好献公出去打猎了,骊姬收下胙肉,命人在肉里下毒,几天后献公回来,要吃那块肉,骊姬说不可,外来的食物还是小心点好,于是把肉扔给狗一块儿,吃完,死了,又给身边小厮一块儿,吃完,也死了。骊姬马上又哭了,说:“太子不该这么狠毒啊,他这样做只是因为怕我儿子争夺他的位子罢了,为了主公您的安全,您还是让我们母子避难他国吧”!献公大怒。申生也不争气,听说这件事直接吓自杀了。一不做,二不休,骊姬诬陷重耳、夷吾也参与了此事。从此两公子逃亡国外。

原来骊姬就是一宫斗祖宗!

整个过程看来,骊姬思维缜密,很善于把握献公作为一代雄主的心理。第一步,跟外臣交好,把几个重要的公子都分封出去,让献公疏远其他儿子,而亲近己方。第二步,献公主动提出废太子,因为不知献公是试探还是真心,再加上太子势力也比较大,骊姬痛哭拒绝,表明无意于王位,取得了献公的进一步信任,而且适当的引起了献公对太子的怀疑。第三步,逐渐削弱太子,壮大自己。然后才设局陷害太子,用的是太子弑君这样的大罪名,不动则已,一击必中。最后顺便驱逐了其他可能继位的公子。

机关算尽太聪明

前651年,晋献公病危,嘱托大夫荀息主政,保护骊姬母子,辅助奚齐继位。晋献公死后,荀息遵旨立奚齐继位,骊姬为太后。但在丧礼过程中,大臣里克杀死奚齐,荀息于是改立骊姬妹妹的儿子卓子为君。里克又杀害卓子和骊姬,迎接夷吾回国即位,为晋惠公,惠公以犯上的罪名杀了里克,然后派人暗杀在外的重耳,后惠公死,子怀公继位,重耳回国杀死怀公,即位,为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好乱有木有?这只是为了证明骊姬最后没得好死,晋国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