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春秋美人之文姜

天生丽质,博古通今

“岂其娶妻,必齐之姜?”这句《诗经》里的诗歌,从侧面反映了周朝时诸侯联姻的一个有趣情形:齐国姜氏以出美女著称,当时的上流社会男子,都以迎娶齐国姜家女子为人生乐事。齐国僖公在位时期,多次主持多国会盟;平息宋国与卫国之间的争端;以宋国、郕国不向周天子朝觐而出兵讨伐;平定许国、宋国内乱;与郑国击败狄戎;使齐国形成小霸局面。

齐僖公有两个绝色女儿,宣姜和文姜。刚到适婚年龄,各国的世子们就围在齐国临淄,想要抱得美人归。最终宣姜嫁卫国宣公,称宣姜。文姜,嫁鲁桓公。因以才华著称于当世,所以被称为“文”。据说文姜生得“秋水为神,芙蓉如面,比花花解语,比玉玉生香;乃绝世佳人,古今国色”兼且通今博古,出口成章。

img

不幸从婚姻开始

被抢婚的姐姐

宣姜本是卫宣公为儿子急子娶的妻子,但是迎娶到卫国后。卫宣公发现宣姜是个美人,就据为己有了,之后宣姜生下公子寿、公子朔两个儿子。卫宣公本就是好色的主儿,未继位时就私通父亲的妾夷姜,生下个儿子就是急子。宣姜想让自己的儿子做国君,因为宠爱宣姜,宣公就想废掉原太子急子,立公子寿为太子,于是让急子出使齐国,派人冒充盗贼在半路杀了他。

img

宣姜的长子公子寿却跟急子感情深厚,于是密告急子,劝他逃离外国。急子拒绝了,公子寿只好在急子船上请他饮酒,他想代兄受死。灌醉急子后,他拿着急子的白旄(使者的信物)到了卫国边境。盗贼见到白旄以为他就是急子,于是杀了公子寿。急子醒了,看到弟弟的尸体,大哭:“所当杀乃我也。(该死的是我啊)”于是盗贼又杀了急子。(这剧情……)

宣公两个儿子都死了,只好立宣姜次子公子朔为太子。次年(前700年),宣公薨逝,太子朔即位为卫惠公。卫惠公即位后,地位非常不稳固。太子急子和公子寿各有党羽,他们时刻想为两位公子报仇,卫国陷入连年内乱,为了安抚卫国国人和两公子的势力,齐襄公出了一个馊主意,作主把宣姜改嫁急子的弟弟公子顽(卫昭伯),宣姜又生三子二女:齐子、卫戴公、卫文公、宋桓夫人、许穆夫人。

好乱吧,其实我觉得宣姜也不容易。长得美有什么错!

被退婚的妹妹——齐大非偶

齐大非偶的意思是齐国是大国,我国为小国,我不想去高攀大国的公主。跟众多公子以娶到齐女为荣相比,还真是一个新鲜的见解。

据说文姜曾被许配给郑国世子忽,郑国人还为此创作了一首民歌来表达对这位未来的君夫人的期待之情,即《诗经·郑风·有女同车》: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诗中不仅赞扬了她的容貌象木槿花一样美丽轻盈,还称颂了她的德行如玉般温润。

历史对郑忽的记载是英勇善战,他是《郑伯克段于鄢》里郑庄公的长子,曾经在周做人质,后多次作战胜利,但是郑忽好像思维不太清楚,不像他父亲那样有政治头脑,他曾经多次说一个部下高渠弥不可靠,却并不除掉他,仍然委以重任,结果被高渠弥杀死了。另一件奇葩事情,就是郑忽以”齐大非偶’为由,退掉了跟文姜的婚约。

齐为大国,文姜时美女、才女,且是齐国提出婚约,郑忽就是拒绝了,这个思维奇特,逻辑混乱的郑国世子即位之后很快被弟弟赶下来,后复位,被臣子高渠弥杀害,导致郑国几十年内乱,刚刚崛起的郑国因此衰弱下去,后来一直过着朝秦暮楚,累累如丧家之犬的日子。

(注:《左传》桓公六年:北戎伐齐,齐侯使乞师于郑。郑大子忽帅师救齐。六月,大败戎师,获其二帅大良、少良,甲首三百,以献于齐。于是,诸侯之大夫戍齐,齐人馈之饩,使鲁为其班,后郑。郑忽以其有功也,怒,故有郎之师。公之未昏于齐也,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及其败戎师也,齐侯又请妻之,固辞。人问其故,大子曰:“无事于齐,吾犹不敢。今以君命奔齐之急,而受室以归,是以师昏也。民其谓我何?”遂辞诸郑伯。)

春秋第一淫妇——淫于兄长,害死丈夫

《史记》记载:文姜出嫁前,便与其兄齐襄公私通。鲁桓公十八年春天,文姜和鲁桓公来到齐国,再度与齐襄公私通。鲁桓公得知此事后,怒责文姜,文姜将鲁桓公的责骂告诉齐襄公。齐襄公宴请鲁桓公饮酒,将鲁桓公灌醉后,命弟弟公子彭生害死鲁桓公。鲁国人表示不满,齐襄公于是杀死公子彭生来向鲁国赔罪。跟《水浒》潘金莲的故事好像,而且这对奸夫淫妇罪行更甚,集乱伦、暴力、扰乱国际关系、兄弟相残于一体。目前大家已知潘金莲西门庆是虚构的故事,文姜的故事呢?是真实的历史还是另有隐情?

(注:初,襄公之醉杀鲁桓公,通其夫人,杀诛数不当,淫於妇人,数欺大臣,群弟恐祸及,故次弟纠奔鲁。其母鲁女也。四年,鲁桓公与夫人如齐。齐襄公故尝私通鲁夫人。鲁**夫人者,襄公女弟也**,自釐公时嫁为鲁桓公妇,及桓公来而襄公复通焉。鲁桓公知之,怒夫人,夫人以告齐襄公。齐襄公与鲁君饮,醉之,使力士彭生抱上鲁君车,因拉杀鲁桓公,〔一〕桓公下车则死矣。鲁人以为让,〔二〕而齐襄公杀彭生以谢鲁。)

春秋第一个女政治家、女军事家

第一次读《东周列国志》,印象最深的即是文姜,原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样美好的句子是在形容她,可她何以如此不堪的淫荡呢?大学时写毕业论文,本想写关于文姜的一些事情,可惜翻遍资料,无从下手,到了今天介绍古今中外的麻辣女人,我觉得对我而言重头戏还是文姜,几经修改,只好如此先写出来。

幸好找到刘金荣所作《文姜之乱献疑》考证:《春秋》中的文姜并不淫乱

这让我心里松了一口气,而刘所做层层推理,史料论据充分,为文姜洗刷了一些冤屈,又一次让我感慨历史这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春秋》是当时记载各国历史的史书,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春秋》,也就是都有自己的史书,但是保存到今天的只有孔子编纂的鲁国的《春秋》,孔夫子他老人家惜字如金,以至于《春秋》这部史书是这样写的:“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賵。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冬十有二月,祭伯来。公子益师卒。”这是一年中鲁国以及其他国家发生的事情,语句不通是不是?逻辑不顺是不是?看不懂就对了,这就是经典,所以后人学者们不断注解这本史书,著名的注解的著作是《春秋》三传(《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所以呢,关于文姜最原始的记载在《春秋》,最可信的应该也是《春秋》。而由《左传》开始逐渐把文姜描绘成一个淫荡的女人,到了《史记》连时间和细节都很清楚了。好吧,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而由《左传》开始加给文姜的罪行大概是这几个:被辞婚(不良的名誉);有个淫荡的姐姐(宣姜也没得选择好不好?为什么肇事者卫宣公被遗忘了呢?自古以来男权之下,错误的都是女人);私通哥哥,害死丈夫(莫须有的罪名)。秉承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从《左传》开始,到《史记》到历代史书,层层渲染,不断描黑文姜。经过刘金荣的考证和逻辑推理,得出文姜并非淫乱的女人,反而可能是春秋第一个女政治家,军事家。

(注:《春秋经·桓公三年》三年春正月, 公会齐侯于蠃, 秋七月壬辰朔, 日有食之, 既。公子翚如齐逆女。九月, 齐侯送姜氏于讙, 公会齐侯于讙, 夫人姜氏至自齐。冬, 齐侯使其弟年来聘。这里的齐侯是指齐僖公。

大概在春季正月这次相会时,鲁桓公与齐僖公就议定了婚事, 秋季七月, 鲁国派公子翚到齐国迎娶文姜。九月, 齐僖公亲自把女儿送到了边境, 然后文姜就做了鲁桓公的夫人。到了冬天, 齐国又派人到鲁国聘问,这也是两国联姻的一种礼仪。应该说文姜的出场是很风光的, 程序也完全合法。

《春秋经 ·桓公六年 》九月丁卯, 子同生。

《春秋经 ·桓公十八年 》十有八年, 公会齐侯于泺。公与夫人姜氏遂如齐, 夏四月丙子, 公薨于齐。丁酉, 公之丧至自齐。冬十有二月已丑,葬我君桓公。

《春秋经 ·庄公元年 》三月, 夫人孙于齐。孙即逊, 含有逊位之意。

《春秋经 ·庄公二年 》 冬十有二月, 夫人姜 氏会齐侯于禚。

《春秋经 ·庄公四年 》 四年春王二月, 夫人 姜氏享齐侯于祝丘。

《春秋经 ·庄公五年 》夏, 夫人姜氏如齐师。

《春秋经 ·庄公七年 》 七年春, 夫人姜氏会 齐侯于防。冬, 夫人姜氏会齐侯于谷。

《春秋经 ·庄公十五年 》夏, 夫人姜氏如齐。

《春秋经 ·庄公十九年 》夫人姜氏如莒。

《春秋经 ·庄公二十年 》二十年春, 王二月, 夫人姜氏如莒。

《春秋经 ·庄公二十一年 》秋, 七月戊戌, 夫人姜氏薨。

《春秋经 ·庄公二十二年 》癸丑, 葬我小君文姜。 如果对上述

《春秋》关于文姜的记载进行归纳一下的话, 我们似乎可以读出这样一些信息。

第一, 《春秋 》无片言只字说文姜淫乱。

第二, 鲁国人始终尊文姜为国母, 包括从第二次记载文姜事迹起就称之为夫人, 到死称薨, 葬称小君等。夫人是诸侯正妻的称谓, 死时称薨, 葬时称小君, 都足以表明鲁国一直是把文姜当诸侯夫人看待, 没有丝毫贬损之意。)

第三,丈夫去世,儿子年幼时,文姜是掌握鲁国全局的人物。是重权在握的军事家。

即使后世人不断抹黑,至少有几点是无法改变的——文姜的美貌、智慧、军事才华,以及为鲁国生养一个好的国君,自己执政几十年,之后还政于儿子——一个贤德有为的君主,就是《曹刿论战》里的鲁庄公(长勺之战败齐国,曹沫劫盟复失地),奠定鲁国的兴盛之基。

除了命不好的宣姜,齐国姜氏还有庄姜等很多才德兼备的公主,文姜除了有一个不太靠谱的哥哥齐襄公,还有一个春秋第一个小霸主的父亲齐僖公,另一个哥哥是春秋第一个霸主齐桓公小白。

历史或许任人打扮,但是把相关人物和历史社会环境还原,还是可以做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

img

传奇一生,风情万种——历史上第一个太后芈八子

宣太后,原称呼芈[mǐ]八子,战国时期,楚国王室之女,楚国国姓为芈。“八子”是她的封号,秦国后宫分八级:皇后、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公元前338年,基于秦国的强大,楚怀王想结盟秦国,把风华绝代的芈八子嫁到秦国,成了秦惠文王的妃子。

帮助儿子夺得王位后,以太后之位主政,是历史上第一个太后,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卷一》云:“《史记·秦本纪》曰:昭王母芈氏,号宣太后。王母于是始以为称。故范睢说秦王有独闻太后之语。其后赵孝成王新立,亦有太后用事之说。是太后之号,自秦昭王始也。汉袭秦故号,皇帝故亦尊母曰皇太后也。”

太后专权,也自她始。宋代陈师道《后山集·卷二二》云:“母后临政,自秦宣太后始也。”

她以太后身份统治秦国长达三十六年之久,而且大大发展了国力,“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于天下,天下皆西向稽首”(《史记·穰侯列传》)。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芈八子很受秦惠文王的宠爱,一共生下三个儿子——稷、市和悝。

人物关系

丈夫秦惠文王,嬴驷,诛杀了商鞅,嬴驷父亲秦孝公,信任商鞅进行商鞅变法。嬴驷死后,儿子秦武王嬴荡继位,据史书记载,嬴荡天生神力,所以从小就喜欢跟将士们玩拼力气的游戏,包括他封赏手下,也是看人家力气够不够大,力气大的就做大官,力气小的就做小官。可好好的一国之君,不勤于治理国事,非要学人家玩举重,而且还非要举周王室的大鼎。最后,鼎没举起来,嬴荡自己把自己给砸死了。享年23岁,还是虚岁。

img

嬴荡没生儿子,去世后在燕国做人质的异母弟芈八子的儿子嬴稷在舅舅魏冉支持下回国做了秦王,即秦昭襄王。魏冉随后平定了王室内部争夺君位的动乱,诛杀惠文王后及公子壮、公子雍,将嬴荡王后驱逐至魏国,肃清了与秦昭襄王不和的诸公子。因秦昭襄王年幼,由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魏冉辅政。魏冉,是芈八子同母异父的弟弟。他在秦先后五次为相,计二十五年受封爵位为穰侯。穰侯之于秦国,功高盖世。司马迁在《史记·穰侯列传》末尾评述时说:秦国之所以能向东扩展领土,削弱诸侯,一度称帝,天下都对秦俯首听命,那都是禳侯的功劳。

芈八子儿子秦昭襄王嬴稷,子秦孝文王嬴柱,在位3天去世,子秦庄襄王嬴异人,子秦始皇嬴政。

经典故事

第一:秦昭王元年(公元前306年),楚国围困韩国雍氏(今河南禹州市东北)长达半年之久,韩国派了使者向秦国求救,一拨又一拨,接连不断,历史夸张地说那些后面的使者可以见到前面使者的车盖,但是秦军就是不出崤关。韩国遂派了尚靳出使秦国,尚靳对秦昭王说,和平时期韩国为秦国的屏障,战争时期就像排头的大雁,现在韩国有难,秦军竟不去救。唇亡而齿寒,希望大王考虑。在一侧听政的芈八子听得高兴了,说韩国的使者来得多了,只有尚先生说的有道理。于是招尚靳进入内室,用一定十分调侃谐谑的口气对尚靳说, “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尽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今佐韩,兵不众,粮不多,则不足以救韩。夫救韩之危,日费千金,独不可使妾少有利焉?”

大致意思是:先王把大腿搭在我身上,我就会觉得很累;但他整个身子趴在我身上,我却一点也不感到压迫,为什么呢?因为那对我有利啊。现在你要我去救韩国,兵不众,粮不多,就不足以救韩;反过来说,要救,必日费千金,你这就是不能对我有利啊。

芈八子当着外交使节说出的如此露骨的话,而且见之史册,语出惊人,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两千年后,清代著名诗人、官至刑部尚书的王士桢对芈八子这段话愤慨不已,说:此等淫亵语,出于妇人之口,入于使者之耳,载于国史之笔,皆大奇!

第二个: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死时,宣太后才三十来岁。宣太后成为北戎义渠王的情人,《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秦昭王时,宣太后与义渠王乱,有二子。

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二七二年),宣太后和义渠王都年愈古稀,已是老太太的芈八子邀义渠王到甘泉宫相会,芈八子冰冷而决绝地将义渠王斩杀掉,并立刻派兵灭掉了戎狄,将甘肃、宁夏一带原属义渠王的领地全部收归大秦。

司马迁说,芈八子为义渠王生有两个儿子,但有关史册却并没告诉我们这两个儿子的下落。或是夭折;或是被杀;或是隐姓埋名的生活下去。

第三:芈八子的晚年,范雎以“远交近攻”的大策,蛊惑秦昭王破除母亲的干预,集中王权,独霸朝纲。一举打破了宣太后统治权力网,结束了他们执掌秦国三十多年宣太后自治时代。两个弟,两个儿子都被赶回封地,芈八子退回后宫颐养天年,老太太选了一个叫魏丑夫的年轻后生随身侍奉。她重病卧床时,竟留懿旨:为我葬,必以魏子殉。

魏丑夫求救于庸芮。庸芮劝说太后说:“人死后没有知觉,那么您让魏丑夫殉葬岂不是白白牺牲了他的的性命,岂不枉费了你们之间的情义。假如人死后有知觉,那么先王(秦惠文王)这几十年来,在地下,也积攒了足够多的怒火,太后您去了阴间,补救还来不及,哪还能把喜欢的人带在边?你又置先王于何地。”

芈八子说,说得倒也是啊。

芈八子对放荡的私生活不遮掩,不避讳,甚至对庸芮丝毫不含蓄说她,一点不恼怒,不发火,敢作敢当,冲这一点她也是女中豪杰。

她最后终于还是决定不要魏丑夫陪葬了。

秦昭王四十二年(公元前二六五年),芈八子过世,享年七十五岁,葬在陕西芷阳郦山。

那位有智慧,有胆识,又开放的秦国太后、昭襄王的母后芈八子,是女主垂帘听政的先行者,其对秦国的贡献可以彪炳史册,成为后世的垂范。

《史记》在《秦本纪》、《穰侯列传》、《匈奴列传》中有详细记载。

《战国策》也有关于芈八子的记载。

男人想往的女人

这一次本想写周室三母,因资料太少,不得不去翻看《列女传》。《列女传》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汉族妇女事迹的传记性史书,也有观点认为该书是一部妇女史。作者是西汉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列女传》对后世影响很大。有一些故事流传至今,如“孟母三迁”的故事即出自该书。后来,中国的史书多有专门的篇章记叙各朝妇女事迹,随着妇女观的变化,各朝侧重记叙表彰的妇女德行也有所不同。《列女传》第一篇记载的前几位人物是半人半神传说中的人,因事迹无可查考,对她们的故事的记载就明确体现了后世人(《列女传》的作者)对于女人的要求或者说期待。

第一页,就很有意思,每一个故事人物体现了男人对女人的一方面的要求,说明作者的文学功底,人情世故倒是很通达。把不同侧面的对女人的想往和要求隐藏在不同故事里,既不觉累赘,又容易让人接受。归结起来,男人眼中理想的女人大概有这么几个特点:

出身高贵,但不能骄傲

有虞二妃者,帝尧之二女也。二女承事舜于畎亩之中,不以天子之女故而骄盈怠嫚,犹谦谦恭俭,思尽妇道。瞽叟又速舜饮酒,醉将杀之,舜告二女,二女乃与舜药浴汪,遂往,舜终日饮酒不醉。!

勤快

姜嫄之性,清静专一,好种稼穑。大姒思媚大姜、大任,旦夕勤劳,以进妇道。

聪明

简狄性好人事之治,上知天文,乐于施惠。

丈夫不在时不要闹,好好养孩子

禹去而治水,惟荒度土功,三过其家,不入其门。涂山独明教训,而致其化焉。

img

照顾丈夫的其他女人,不吃醋

有妊之妃汤也,统领九嫔,后宫有序,咸无妒媢逆理之人,卒致王功。

端庄,能生,能养

大任之性,端一诚庄,惟德之行。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大姒号曰文母,文王治外,文母治内。大姒生十男。

img

漂亮

周文王在郃阳地区渭水之滨遇到太姒,对她的美貌,惊为天人,后知道太姒仁爱而明理,生活俭朴,西伯昌决定迎娶太姒。

img

妇好和武丁——夫妻可以这样相处

妇好,商朝君主武丁的妻子,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妇好是商王武丁60多位妻子中的一位 ,武丁前后立过三个王后,妇好是他的原配即祖己引的母亲。武丁是商王朝的第二十三位国王,第二十位王盘庚的侄儿。

img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大事儿还是交给老婆最放心

商朝的武功以商高宗武丁时代最盛,武丁通过一连串战争将商朝的版图扩大了数倍,而为武丁带兵东征西讨的大将就是他的王后妇好。甲骨文记载:有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双方相持不下,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武丁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此后,武丁让她担任统帅。从此她东征西讨,打败了周围二十多个方国(独立的小国),那时作战,出动的人数都不多,一般也就上千人,和大规模械斗差不多,但是根据记载妇好攻打羌方的时候一次带兵就有一万三千多人。也就是说占都城十分之一的军队都交给她了。

妇好的重要性,除却王后和一流的军事将领的尊贵身份外,还体现在她拥有一个特殊的职位,那就是主持祭祀的占卜官。在她那个时代,人们迷信鬼神,崇尚天命,非常盛行祭祀占卜,特别是商王室和奴隶主统治阶级,几乎所有国家大事都要反复占卜、祈问鬼神。因此,祭祀是最重要的国事活动之一。而掌握这项最高神职权力的祭司,要具有广博的学识、崇高的地位,通过与鬼神沟通,成为国家重大国事的实际决策者。

img

好夫妻明算帐——小别胜新婚

每当妇好单独出征、凯旋的时候,武丁总是抑制不住喜悦出城相迎,有一次一直迎出八十多公里。当这对夫妻带领着各自的部属,终于在郊外相遇的时候,久别重逢的激动使他们忘记了国王和王后的身份,将部属们甩在后面,两人一起并肩驱策,在旷野中追逐驰骋。

武丁是一个非常有见识的君王,他并不因为妇好是自己的妻子,就认为她理所应当要无偿为自己的国家奉献。在妇好立下赫赫功绩之后,论功行赏之时武丁没有忘记她,给她划分了封地。妇好在自己的封地上,就是一切的主宰,她主持封地范围内的一切事务,拥有田地的收入和奴隶民众。她还向丈夫武丁交纳一定的贡品,一切都按照国王和诸侯的礼仪来办理。决不因私废公。妇好的封地一定是商王朝最富庶的地方之一,因为在她的封地上,她拥有自己独立的嫡系部队三千余人——在那个年代,普通小国的全部兵力也不一定能够达到这个数目。因为征战和管理自己的领地,妇好和武丁总是离别,但是他们的孩子也不断出生。

据说妇好是难产而死或者旧伤复发而死,总之死后,武丁非常痛心。

img

生死两茫茫——把妻子嫁给祖先看护

妇好死后,武丁将她下葬在自己处理军政大事的宫室旁边,让自己随时都能看到妻子、日夜守护着她。即使如此,武丁仍然觉得自己守护的力量不够,不足以深达幽冥。于是,他率领儿孙们为妇好举行了一次又一次大规模的祭祀,并且为妇好举行了多次冥婚,将她的幽魂先后许配给了三位先商王:武丁的六世祖祖乙、十一世祖大甲、十三世祖成汤。在最后将妇好许配给成汤之后,武丁终于放下了心,认为有多达三位伟大的先人共同照看,妇好在阴世里能够得到安全和关怀了。

从历史记载可以发现,妇好去世多年之后,武丁仍然对她念念不忘。按照国家制度,武丁在妇好去世后又册立了新的王后。然而这位王后虚有其名,武丁眼前心底,仍然只有妇好一人,对新王后视若无睹。不久,这位王后就在抑郁中离开了人世。于是第三位王后又应运而生……每当国家有战事,武丁都要亲率子孙大臣,为妇好举行大规模的祭礼,请她的在天之灵保佑自己能够旗开得胜。

亡国技术哪家强?

历代亡国之君亡国的方式虽然不大一样,也有一些共性,比如骄奢淫逸啦、宠信小人啦,红颜祸水啦。却没有人去分析时机、力量、智慧的差异。这大概是中国人一向受无为而治,绝圣弃智,绝仁去义,绝巧去智的影响,凡事多从道德考量,而于事实则可以模模糊糊。至于选择红颜祸水还是小人亡国,于当时的真正原因也不太大,倒是根据后人的需要而定。一切历史皆是现代史。后任的君主也绝不会宣传势力大者为王,这样岂不是鼓励天下人来反叛,只好说德行所致。那么亡国者自然是德行不好的了。

红颜祸水的亡国方式著名的在先秦时有夏妺喜、商代妲己、周褒姒这三姐妹。并且由她们开始了女人亡国史的漫长历程。 妺喜创造了中国历史上诸多“第一”的女人,“千古第一狐狸精” “中国有历史记载以来的第一个亡国的王后”,(从有亡国开始女人就开始承担这些责任了么?)“中国第一位女间谍”, “第一个献物”,“第一个淫妇”,“第一个无辜”。妺喜与妲己、褒姒、骊姬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妖姬。

img

妺喜,有施氏,夏的最后一个王夏桀攻打有施氏部落,有施氏不能抵抗,献出了猪马牛羊和美女,所以妹喜其实是个可怜的女孩子,她的身份是一个没有人权的俘虏,在她正青春年华的时候,不得不离开家乡,离开情郎,为了宗族的生存,像牛羊一样地被献到敌人之手。但是妹喜受到了商王的宠爱,传说妹喜有三个癖好:一是笑看人们在规模大到可以划船的酒池里饮酒;二是笑听撕裂绢帛的声音;三是喜欢穿戴男人的官帽。因这三个爱好,引着夏桀亡了天下,也不知是夏桀还是后代君主的智商问题,竟然纵容妹喜有这样的爱好而至于传了千年。

img

妲己(dájǐ)己姓,名妲,商帝辛王后,有苏氏的公主,一样的套路,商纣王攻打有苏氏,有苏氏献出了自己的公主,妲己却是难得一见的美女,纣王沉迷于妲己的美色,荒理朝政,对她言听计从,到了“妲己之所誉贵之,妲己之所憎诛之”的地步,使商朝灭亡。妲己的爱好也很奇特,第一,喜欢靡靡之音,淫荡的舞蹈,第二到了战国妲己又染上跟妹喜一样的爱好,喜看酒池肉林,男女裸戏;第三妲己喜观“炮烙之刑”,将铜柱涂油,燃以火炭,令犯人行其上,跌落火红的炭中,脚板被烧伤,不时发出惨叫。妲己听到,就像听到刺激感官的音乐一样发笑。。《史记》里妲己又加一项活动——喜欢看人心肝儿,纣王于是挖了亲叔叔比干的心, 让她“剖心而观之”。到了晋朝,妲己竟然还爱上了看未出生的胎儿的形状,于是纣王就解剖了怀孕的妇女。

img

褒姒,姓姒,古褒国人。关于她的经历,后半段跟妹喜妲己类似,周幽王征伐褒国,褒国害怕,献出美女褒姒。褒姒受宠,生了儿子,幽王为她废了原王后申后和太子,申后的父亲申侯因周幽王废黜女儿申后、外孙宜臼之事而恼怒,于是联合鄫国、西夷犬戎大举进攻西周都城镐京,西周灭亡。

但是关于褒姒的出生,却又厉害极了,史书上一本正经地记载着一个近乎荒诞的故事。说是有两条龙在夏王大庭性交,完后留下一摊黏糊糊的龙漦。夏王命人把这“宝物”好好保护。自夏末至西周三代,一千年多后,传到周厉王末年,厉王禁不住好奇,便打开观看,可一不小心,把龙漦洒流于王庭,这龙漦化为玄鼋。跑到一个15岁的宫女肚子里,于是怀孕了,40年后生下一个女婴。(龙种是这样受孕生育的么?)因为出生得莫名其妙,宫女很害怕,便扔掉了。这时恰被一对夫妇发现,便将其抱养,并逃到褒国。

褒姒最著名的故事是烽火戏诸侯,烽火狼烟本是京都有难的信号,因褒姒不爱笑,周幽王想出各种办法让她笑,但她还是不笑。周幽王设置烽火台和大鼓,有敌人来到就点燃烽火召集援兵。有一次,周幽王点燃烽火,诸侯都率兵赶来。诸侯到后却发现没有敌人,褒姒看到诸侯惊慌失措的样子,果然哈哈大笑。周幽王非常高兴,因此多次点燃烽火。

除了那个荒诞的出生来历,褒姒最大的“罪恶”大概就是不爱笑了,爱笑的说是狐媚君主,不答理君王的也被说成亡国的祸害!!看来,美女亡国,什么方法都可以。

帝喾彪悍的妻子们

今天我们来说说三皇五帝之一帝喾彪悍的一家子,帝喾本人的出生就很神奇,第一他是妈妈擦了个大脚印儿怀孕的(踏巨人足迹而孕),第二传说帝喾生而神灵,自言其名,就是生下来就给自己起好了名儿,一直喊着俊、俊、俊。于是帝喾又被叫做帝俊。跟祖爷爷黄帝一样,他有四个从不同部落嫁来的妻子。他的妻子们更是一个比一个彪悍。

正妃姜嫄,有邰氏,周朝祖先后稷(名字叫弃)的母亲。未婚时踩踏巨人脚迹,怀孕生弃。大概觉得有些丢人,把儿子扔了好几次,没成功(母子连心,不忍心啊),就起名叫弃,养了下来。不知帝喾作何感想。。这孩子有出息,是种庄稼的好手,成为了周朝的祖先。

img

次妃简狄,有娀氏女,端丽冠绝,风娇水媚。两个彪悍之处,第一嫁帝喾几年未孕,于是去烧香,路上吃了一个鸟蛋于是怀孕了,(帝喾是不是要哭了);第二简狄生子时是破胸生产,(好有难度,伟人的出生果然是不平凡的),这个伟人是商族的始祖契,跟他异父异母的亲哥哥同音不同字。

img

三妃陈锋氏美女庆都,在河边玩时,遇到一个红色的龙,美女心有所感,怀上了,生下帝尧。就是尧舜禹的尧。

img

四妃娵訾氏 常仪,生帝挚,这个怀孕生产终于是正常的,她还生了个女儿即嫦娥,也有史料说她就是嫦娥,传说、神话傻傻分不清楚。

img

他还有个女儿,说犬戎房王作乱,帝喾打不过人家,于是下诏能打败犬戎者赐帝女为妻。后来,龙犬盘瓠以自己的勇猛和智慧取房王首级,帝女和盘瓠犬入居深山,是畲族的始祖。

各显神通的黄帝媳妇儿

衣服的发明者——正妻嫘祖,西陵氏部落的女儿,温柔贤惠,美丽大方(这两个词纯属猜测)。她教会人们养蚕缫丝,裁制衣服,还参与了制定嫁娶礼仪。

img

梳子的发明者——方雷氏,黄帝次妃,生青阳,即少昊帝 。历史上记载,方雷氏还有她身边的二十多个女子,因为没有梳子,所以人人都非常脏乱,每次集合起来她就觉得挺难看的,她就拿手给人家挠挠,挠完了二十多个人呢,自己手都破了。聪明的她仿照鱼骨做出了第一把梳子。

img

石板炒肉发明者——彤鱼氏,黄帝第三个妃子。负责人们的饮食。当时,很多人因吃生肉,经常患病,黄帝手下的名医岐伯、俞夫想了很多办法,都未治好,黄帝为此事经常忧心。这年夏天,部落成员跟随彤鱼氏上山打猎,在雷电引发的森林大火中,彤鱼氏发现烧焦的野羊肉特别香,就叫大伙都来尝尝。从此,她让大家都把猎物烧熟再吃。为了烧烤猎物,她又带领女性族人磨制大小石板;为避免手指烧伤,她又将木棍、竹棍做成筷子,翻炒食物。后世将她尊为烹饪业的始祖。

img

发明镜子的丑女——黄帝娶丑女嫫母为次妃,嫫母虽然丑陋,但是黄帝对她信任有加,并把管理后宫的责任交给她。在黄帝周游巡视天下时,黄帝的元妃嫘祖病逝,黄帝命令嫫母指挥祭祀,监护灵柩。嫫母有非凡的组织能力,黄帝还授她以「方相氏」的官位,利用她的相貌来驱邪。(黄帝不要闹好不好)

相传,人类使用的第一面镜子就是嫫母发现制作。有一次,彤鱼氏叫嫫母和她一起上山挖石板,嫫母二话没说,就随同彤鱼氏她们一起上山去了。嫫母气力大,挖石板比别的女人都快。不到半天就挖了二十多块。这时,太阳正当中午,阳光普射大地。嫫母突然发现石头堆里有一块明光闪闪的石片,阳光一照非常刺眼。嫫母弯腰用手轻轻从地里刨出来,拿在手中一看,不由得吓了一跳。这是什么怪物,自己丑陋的面孔全照在这块石片上。嫫母到制作石刀、石斧的厂房,找了一块磨石,把石片压在上边反复磨擦,不大工夫,石片表面上全部磨平了。她用来一照,比刚才清晰多了。只是自己的面貌还是那样丑。她又磨了一阵子,拿起来再一照,自己仍然很丑。嫫母自言自语的叹息说:“看来面丑不能怪石片(镜子)。”

img

周六我们按计划去八里沟,在辉县县城吃完午饭,到八里沟已经下午两点,辉县县城人很少,感觉挺荒凉,也许现在县城都这样。车站有直达八里沟的车,10元,不到一个小时到达。这里有很多农家乐宾馆,住宿很方便,干净卫生,有wifi。

晚上两个人一斤饺子,很普通的韭菜鸡蛋馅儿,里面放了一些比较软的南瓜还是什么瓜,韭菜是山韭菜,吃起来别有风味!还有一道菜,菘莎炒肉,太好吃了。吃完后我们决定去买点儿菘莎,自己回家做,但是没找到。去年去安阳林州红旗渠石板岩,带回来几样野菜,炒肉吃都很诱人,看来野菜跟肉是绝配,除了盐根本不需要其他佐料。

八里沟属于南太行,跟焦作云台山、青龙峡、青天河属于一脉,安阳林州红旗渠的石板岩也是一样,我们去过多次这些地方。从石板岩回来后,我一直念叨有时间要去这样的地方常住。

八里沟跟石板岩很像,环境清静优美,空气清新,消费低,有网络,有快递。在这里读书散步,不亦乐乎。夜晚没有机器的声音,没有鼎沸的人群,这里是静谧的。早上听到母鸡“咯咯哒”,鹅鸭的叫声隐隐传来。一夜无梦,深度睡眠,倍觉轻松。

八里沟属于太行一脉,风景与太行山其他景区大同小异,所以我们本不想进入景区,只是来住两天图个清净。但是第二天早上下起了小雨,雨中山水别有趣味,于是又不想放过大饱眼福的机会,吃完饭后就进入八里沟景区了。

进去后有两种方式可选择:一是观景走廊步行,一是坐景区观光车。我们选择走路去天河瀑布,回来坐观光车。早打听好四五个小时可以出来,正好吃午饭。

小雨淅淅沥沥,有点冷,但是我们马上被云雾缭绕的仙境吸引了,一个个山头在云雾里若隐若现,云气越来越多,还不时移动着。游客很少,空气湿润,满眼绿意;石头奇形怪状,堆在河道里,这时候水流比较小,显得石头也突兀,小美女说石头是运来的,不是天然状态,难怪石头出奇得大和多。

走着走着,看到流水潺潺,清澈碧绿,远处人家如在云中,不时遇到小瀑布;又有木头吊桥,走得晃晃悠悠,咿咿呀呀,真是云里雾里,难以形容。我不断惊叹,只感觉语文没学好,无法找到合适的词语形容眼前美景,直到着急地说了一句:“这该怎么形容呢?我真是理屈词穷!”引起一阵嘲笑。

这里竟然有个桃花禅院,不知道是不是明朝唐伯虎住过那个,但是我已忍不住背诵起来“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眼前浮现出当年跟熊姐在办公室里一起吟诵这首诗的情景,感觉我们也沾了仙气一样。

不过这座桃花禅院的景致跟龙门石窟的香积寺可差得远了。只是这个禅院里有棵千年古樟树,说是三人合抱也抱不过来,树在禅院最后面的山坡上,确实长得古朴奇丽,但树上挂满了红色、黄色的祈愿条,本来面目倒被遮了起来。离它十米远处另有一棵古树,身形相似,想必也是有年头了,祈愿条很少,我就想着过去跟它合影,可是大概那里人迹罕至,走过去后心底突然涌起惶恐之意,到了它的跟前,突然很是敬畏,而且是畏多于敬。没再敢逗留,也没有合影就跑离了禅院。

这一次,我觉得自己胆子小了很多,大概这几年来,胆子是越来越小的。小美女说心中无鬼,就不会恐惧,是我自己吓唬自己。是的,我向来不信鬼神之事,对于宗教也敬而远之。若说心中有了恐惧,如今想想,应是有的,那天是母亲节,我跟妈妈吵架了好几天,不知怎么化解,这是心中不安,不敢亵渎神圣的原因吧!

从桃花禅院出来,穿过一座悬空的连廊,看到马武抱犊的雕塑,很可爱的样子,于是我抱着包包跟它合了影,问到马武是谁,小美女先鄙视了我,到底还是跟我讲了这个传说。说马武是古代一个牧童,每天牧牛要经过一道沟(八里沟确实到处是沟),小牛太小走不过去,马武就每天抱着它过去,这样每天抱着,直到牛长大了,马武还是每天抱着它跨过沟去,于是,马武就练成了千斤之力。

玉皇宫在桃花禅院不远处,跟着路标好不容易爬到玉皇宫门口;往上望有个亭子,继续爬石阶;看到亭子叫问天亭,坐在亭子里我对上面的凌霄殿、圣母殿、文渊阁心向往之。但是看到一眼望不到头儿的直冲上天的石阶,也就向往了一下,就回头了。

然后到了猕猴自然保护区,我倒是很想看看猕猴,小美女说我们没带武器,猴子会挠人还会扔石头,还是躲着走吧!于是继续到前面——将军瀑,水逐渐大了起来。于是对终点的天河瀑布有了期待。

路上,我们讨论着遇到的一个小小桃花潭,不知是不是李白所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桃花潭。我记得那个桃花潭在安徽,中国同名的潭水不知多少。不过话说回来,以李白的本事确实能把那三米的桃花潭说成“深千尺”。那年看到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就那么点儿,我就已经深深折服于李白的想象力了。他老人家如果说这个桃花潭水深千尺,我也能接受的。

山折路转,一条白练突现眼前,这就是天河瀑布了,这么点儿水叫天河?隐隐有些失望。

但继续向前走,看到瀑布下仍有瀑布,一条白练在下面分成多股流水,倒是水量充沛,山四面有三面是瀑布,形成围井之态,当地人把这叫天井。瀑布下照例形成碧绿的深潭。这样布局的瀑布确能叫天河了!

踏着台阶继续走,前面出现一个门,旁书“水帘洞”三字。哎呦,还有水帘洞!哎呦,水帘洞竟然能走进去!里面是人工做的钟乳石样子;外面水帘不断,隔着水帘看更外面瀑布飞流,潭水静谧,移步移景,真让人不断赞叹。

穿越水帘洞,走到了瀑布另一侧,竟又有一个路标写着“穿越天河瀑布”,指向拾级而上的台阶。瀑布竟然能穿越么?我有点胆怯,但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试一下。

穿越瀑布的路在瀑布后面,即瀑布和山体之间。路很窄,紧贴着瀑布,瀑布的水珠很大,我把相机收起来,说好穿越瀑布时不拍照,只飞奔而过。结果到瀑布后面,看到那一线天河坠天而下,到了平坦处,如烟似雾。看来李白说“日照香炉生紫烟”所言不虚啊,终于还是忍不住拿出手机录了一个小视频。

小美女拿着伞,我们收拾好东西,一起跑过去。我在靠近瀑布一侧,水打湿了衣服;他在靠近山峰没路的一侧,拽着我,水湿了鞋子。整个过程大概不到一分钟时间,但我脑子里转了很多东西,如果大风把我们吹下瀑布呢?如果山上突然掉下石头呢?但是不敢跟他说,一直笑着,跑了过去。

到了另一侧,那如烟似雾的瀑布全在眼前了,忍不住拿出手机录下来,边录边走,突然撞到一个人身上,他怕我退下台阶掉下去过来扶我,还笑话我说房顶上放风筝——风筝没放起来,自己掉下去了。后来下山小美女一直紧拉着我,之前一直觉得他不是操心的人,没安全感。也许我是更不谨慎的人。

坐观光车回到门口,吃完午饭就返回了。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至,史称最严高考。对高考,批评者有之,认同者有之,怀念者有之,痛恨者有之。作为一个历史专业的学生,我整理了一些古人科举的诗词,以娱众人。

唐朝时,在考前,考生会进行一项活动,即把诗作送给有地位者阅览,以求推荐,这叫“行卷”。

比如白居易刚到京城,去拜访当时已出名的诗人顾况,顾况一看递上来的名片,就随口说道:”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这就是“长安居,大不易”的来源。当他读到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赞道:”得道个语,居亦易矣”。(写出这样佳句,可以在长安生存了)。

朱庆余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行卷诗,送给当时的水部员外郎张籍。

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此诗把自己比喻成即将拜见公婆的新媳妇;把张水部比喻成公婆(舅姑);借新婚情事,向张籍投石问路。构思精巧,意出言外。
而张籍也回了一首表达对其才华的赏识。

酬朱庆余

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人间贵,

一曲菱歌敌万金。

古时,科举也难得很,如果考中,当然足以得意、自豪。
唐代诗人孟郊46岁时进士及第,兴奋之余挥毫而就《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日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又有刘沧的《看榜日》。

禁漏初停兰省开,列仙名目上清来。

飞鸣晓日莺声远,变化春风鹤影回。

广陌万人生喜色,曲江千树发寒梅。

青云已是酬恩处,莫惜芳时醉酒杯。

把考取名录比作列仙名录,可见科举在很多士人心中的地位。

但也有考取功名后,感觉一地心酸的。

宋代韩南,一直考到七十三岁,才勉强考中。登科后,他写诗自嘲。

读尽诗书五六担,老来方得一青衫。逢人问我年多少,五十年前二十三。

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同样,考不中的士人也各有各的境况。

宋代词人柳永数次科考不中,便玩世不恭地写下了《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世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依柳,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酌低唱。

把考不中说成“世代暂遗贤”,即原因在于考官不识我这个人才,不是我的问题。然后他就去“偎红依柳”了。

也有交白卷的。

清代有个马世琪以善写八作股文、五言排律而名扬江南。人们都以为,他只要参加考试,即使不能夺冠,也不会低于前三名。他自己也很自信,但在参加乡试时,遇到了“渊渊其渊”这个题目,他担心考不好会损坏名声,思来想去都没写一个字,只好作了一首打油诗解嘲。

渊渊其渊实难题,闷煞江南马世琪。
一本白卷交还你,状元归去马如飞。

当然他后来还是考中了状元(状元也有交白卷的时候)。

更有一些实学没有,歪才横溢的人,遇到科举就更有意思了。

明代顾恒学问不佳,去考场碰运气,但是拿到题目后,什么也写不出来,只好交白卷。他出场写了一首打油诗自嘲。

八千举子尽元魁,我亦随行摸进来。
苦恼文章逐气答,囫囵题目没头猜。
号房缺瓦常防漏,蜡烛钉签不住歪。
我弟三官真造化,宗师竟不取遗才。

意思是说大家都来考试了,我也来凑个数(说出了多少考生的心声啊)!

当然,那时候也有看不上科举制度的。

宋代李流谦写诗说道“文章末流乃科举,剽东掠西何等语。……请君勿见小敌怯,一虞而霸在此举。归来净洗科场业,别与斯文立门户”。意思是最末流的人才去参加科举考试,请你不要在那些学子面前胆怯,你比他们强多了,等你成功,再为文人立一个新的标杆。

而考官们是什么姿势呢?

宋代考官正月初七进入考院,元宵节要在考院中度过,元宵节是宋代最热闹的节日,女子们可以成群结队外出游玩,男人也只有在这样的节日里可以大饱眼福,而考官们却没有这等艳福了。所以他们只有想象着外面的热闹,然后发发牢骚。

梅尧臣有一次被抓去做考官,就写诗一首表达无奈之情。

莫登楼

倚楹心往形独留,有此光景无能游。

粉署深沉空翠帱,青绫被冷风飕飕。怀抱既如此,何须望楼头。

不能看只能想想了。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是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康海
云冻欲雪未雪,梅瘦将花未花。
流水小桥山寺,竹篱茅舍人家。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驻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芦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恋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升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